
把關行動
醫生是銀屑病患者的把關人
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
別以為銀屑病只會影響皮膚,這種由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,其實可以造成廣泛及全身性破壞,除了皮膚、指甲及頭皮外,連帶關節、心臟及其他器官亦可能受到影響,並引發各種共病,例如代謝綜合症、炎症性腸炎等,但這些併發症或共病未必肉眼可見,甚至患者自己有時亦未有察覺,很多時都需要倚靠醫生的敏感和細心,才能為患者的健康好好把關。
事實上,每次為銀屑病患者診症時,皮膚科專科醫生不會亦不能只觀察患者的皮膚,更需要注意及跟進其他身體狀況,特別是要關節腫脹、疼痛及晨僵等問題,以便採取適當的治療,從而避免關節持續受到無可逆轉的破壞而出現變形,否則患者不但要承受長期痛苦和困擾,更可能失去正常的活動能力和功能,對生活和工作都造成嚴重損害。
雖然關節問題在銀屑病患者身上頗為常見,但他們未必會特別留意,總覺得身體有少許疼痛只是小問題,即使出現腰痛或關節疼痛,也多當作是退化性關節炎或過於勞累所致,亦有些病人把關節痛當是痛風發作,根本沒想過與銀屑病有關。直至病情變得嚴重,或覆診時被醫生發覺,才知道問題全因銀屑病而起。
既然銀屑病不只影響皮膚,因此對於患者來說,治療的重點不單只是改善皮膚症狀,更需要盡早察覺和處理共病,特別是關節問題,原因是持續的炎症會引起紅腫熱痛等症狀之餘,還會出現關節侵蝕,,使關節逐步扭曲變形。關節變形屬於無法逆轉的永久性損傷,所以及早使用合適的藥物,遏止炎症傷害關節,對保存患者的功能最為關鍵。
如果你患有銀屑病,就要多留意身體狀況和變化,而個人臨床經驗顯示,銀屑病關節炎的最常見症狀是關節腫痛及晨僵,尤其是銀屑病病情愈嚴重,以及出現指甲症狀的患者,有較高機會同時出現關節炎。
假如醫生確診患者有銀屑病關節炎,選擇藥物時便要小心籌算,以取得最大的效益。如果使用一些只能改善皮膚症狀但無法保護關節的藥物,可能會令病人承受關節炎所帶來的傷害,這時選擇一些能夠同時處理皮膚及關節症狀的藥物如抗白介素17,可能會較為適合和理想。
對於病情較嚴重及複雜的個案,我們皮膚科醫生更會與風濕科同僚合作,務求為病人制訂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,以便能對症下藥。因為全方位的銀屑病治療不只著眼於皮膚,也須處理皮膚之下的症狀,如關節炎及其他共病。
鑑於皮膚科醫生可能是銀屑病患者的第一線把關者,往往透過一些蛛絲馬跡發現共病的身影。所以我們一群皮膚科醫生便與香港銀屑病友會合作推動「銀屑病把『關』行動」,致力提升公眾對病患的認知,以及幫助患者及早發現關節炎及其他共病,並且透過適當的治療,阻截關節進一步受損。
為了準確診斷患者的情況,醫生除了查問病歷和症狀之外,有時也會安排患者抽血檢測發炎指數,以及進行影像檢查,從而更全面了解及評估整體健康及關節狀況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呼籲銀屑病患者,若出現腰痛膝痠、關節疼痛等,即使比較輕微也應該告知醫生,讓我們為你「把關」。
銀屑病不只是皮膚有事
撰文: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
皮膚變得粗糙如牛皮,且不斷有皮屑掉落,令銀屑病一度被當是具傳染性的皮癬,冠以牛皮癬之名。幸而隨著醫學界對此病有更多認識,了解到它其實是一種由自身免疫系統引起、不會人傳人的疾病,故正名為銀屑病,並揭示患者體內大量的發炎因子可對健康造成廣泛及嚴重的破壞,導致身體不同的組織及器官發炎,除了攻擊皮膚外,更可波及關節、眼睛虹膜,甚至引起情緒問題、代謝綜合症及心腦血管疾病。
在銀屑病各種共病之中,關節炎尤其需要注意,以期能及早發現。原因是皮膚紅腫及表皮脫落,縱即反反覆覆,只要不傷及真皮層,最終都可以完全癒合,但出現銀屑病關節炎時,炎症可以對關節的筋腱及軟骨造成永久性破壞,令關節逐漸變形,大大損害患者的日常功能和活動能力。
日常診症的經驗顯示,大部分患者都是首先出現皮膚症狀,然後才陸續出現關節炎等其他共病,因此皮膚科醫生是重要的把關人,一旦發現異常可以及早介入,幫助病人把握控病時機,若待病情惡化後才處理,則可能事倍功半。
至於少數先出現關節問題的銀屑病個案,通常在醫生追查下最終也會發現問題的真正源頭。就好像有一名病人,關節腫痛情況持續多年,一直以為是一般的關節炎,到後來情況持續惡化,輾轉下才發現關節問題原來是銀屑病所致,用藥過後,關節痛楚和生活質素也有改善,只是無法逆轉已變形的關節。
因此,對於銀屑病患者來說,在共病出現之前或早期階段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是十分重要,因為有效的治療可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,進而減低及預防共病的發生和影響,避免健康受到進一步損害。
目前用於銀屑病的治療有很多種類,例如常用的外用藥膏、照燈及部分口服藥物,傳統藥物往往只能改善皮膚狀況,未能控制體內的炎症及對付共病,更不能保護關節免受炎症影響。
至於病情較嚴重或出現關節炎的銀屑病患者,就需要利用舊式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,或更針對致病源頭的生物製劑,如抗腫瘤壞死因子、抗白介素等,藉以控制病情,減少關節受影響及預防變形。
其實,只要病人聽從醫生指示,通常病情也能有好轉。過去患者接受治療後,一般可以令病情顯著改善,達到PASI 75的目標,即病情緩解率達75%。隨著有更多新藥可以針對致病的根源,治療效果可以帶來90%甚至100%的改善。
例如三十多歲的陳先生(假名),確診患銀屑病多年,一直使用外用藥膏控制皮膚狀況亦相安無事,但後來開始出現腰骨及關節痛,工作也漸漸受影響,經檢查後確認是銀屑病關節炎,於是改用更能針對銀屑病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抗白介素17A進行治療,數星期後關節不適的症狀已告消失,生活又可恢復正常。
不過,有些病人會擔心過早使用生物製劑,如出現耐藥性便無藥可用,故此想等到忍無可忍時才用。實際上,生物製劑出現耐藥性的情況不常見,現時坊間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製劑選擇,即使一種生物製劑失效,醫生亦可建議改用其他生物製劑。更何況世界各地科研陸續破解更多銀屑病的病理,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有新藥面世,所以病人毋須顧忌,最重要是與醫生商討,按自己的情況和需要用藥,以便將銀屑病對健康及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。
新冠疫情為銀屑病患者帶來更多難關
撰文: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
由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引起的疫潮席捲全球,雖然防疫措施及接種疫苗令疫情有所緩和,但病毒不斷變種仍對大家的生活造成影響。這段時間我見到一些銀屑病患者,因為疫情導致的不景氣,出現失業等經濟問題,或在家工作又兼顧照顧年幼的孩子,以致身心承受巨大的壓力,讓本來受到控制的病情突然轉差,卻因為種種原因未察覺病情變化,甚至關節變得僵梗及出現痛楚,也未有為意自己可能已患上由銀屑引起的關節炎。
銀屑病是一種由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,而壓力可以令病情惡化,加劇皮膚及關節症狀,故此部分患者在疫情期間病情變得嚴重是可以理解,但就不能忽略其影響,尤其是關節炎。
關節炎在銀屑病患者身上並不罕見。有研究顯示,大約每三名銀屑病患者便有一人會出現銀屑病關節炎,且往往在確診銀屑病的數年內已經出現,故此即使患病時間較短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。
不過,很多患者未必會將關節問題聯想到與銀屑病有關,尤其是當症狀與典型關節炎的紅腫熱痛不同,可能只是肌肉比較疲勞、早上起床時關節較為僵硬,讓患者以為是扭傷、落枕或運動減少,令筋骨變硬所致。
實際上,一般的關節勞損或受傷,通常只要有足夠的休息,症狀便會逐漸好轉,但銀屑病關節炎引起的症狀則不一樣,痛楚不適並不會因為休息而有所消退,反之可能會惡化,原因是發炎因子在身體休息時會不斷積聚,因此起床時關節會變得不聽使,需要活動一會兒,大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後才逐漸恢復正常。
因此,假如銀屑病患者出現休息後關節症狀變得更差的情況時,便要提高警覺性,覆診時要告知醫生,讓醫生作出適當的跟進。因為關節不似皮膚,後者稍延遲處理也未必會造成永久問題,但關節持續受到破壞就會逐漸變形,可使患者連握筆或扣衣鈕都成問題,日常生活也因而受到窒礙。
要預防關節變形等併發症發生,就需要及早控制和減少體內的發炎反應。對於病況較嚴重或已出現關節炎等共病的患者,單單使用外用藥膏不能夠帶來所需的療效,可能需要更進取的治療,例如加入副作用較多的口服免疫抑制劑作治療,另一個考慮方向是使用生物製劑如抗白介素17,透過針對性處理引起銀屑病的根源,不但可以改善皮膚症狀,更能同時處理相關的共病,帶來較理想的療效而副作用相對較少。
其實,現時銀屑病的藥物治療相當有效,即使未能根治斷尾,也能大大減低病患的影響,例如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也能令約一半的患者,達到令病情改善七成半以上(PASI 75)的目標,而生物製劑則能帶來更大的進步和改達,多達七至八成患者可以令病情改善超過九成(PASI 90)。
最後我想提醒銀屑病患者,縱使皮膚症狀在用藥後受到控制,也不要忽視關節等共病的威脅,因為銀屑病可以影響全身組織和器官,必須要繼續定期覆診和接受評估,亦要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,並要多留意身體是否有不正常的徵兆,以及早採取措施處理。另方面,市民若出現關節炎症狀,宜及早求醫及接受治療,如所用治療不見效,就更要警覺及告知醫生,才能盡早找出及處理引起問題的根源。